一、2012年11月3日《乐山日报》第三版头条:
“鸡司令”:让童子鸡飞向四面八方
张颖 本报记者 孙雁鸣 文/图
10月31日一大早,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鸡司令”的前养鸡大户、现饲料经销商李建刚,就匆匆忙忙地赶往成都双流机场,去迎接养殖户们早就预定好的鸡苗。当天,李建刚就将从广西桂林空运过来的鸡苗,接回了市中区水口镇他的饲料门市上,然后分发给养殖户们。
小鸡坐飞机来,在水口镇一带的养鸡大户心目中,早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记者一行听起来,还觉得很新鲜。
“小鸡比我还有福,我都没坐过飞机。”11月1日,在李建刚位于水口镇的饲料销售门市上,前来购买养鸡饲料的养鸡户王二娃(小名)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38岁的李建刚,就是水口镇人,现在是巨星饲料的一名经销商。十几年前,他就开始养鸡。在养鸡过程中,李建刚发现从鸡苗购进、养殖,到成品鸡的销售,存在着品种、技术及市场等诸多的问题,制约着他也制约着周围一大批养鸡户的进一步发展。慢慢地,李建刚放弃了养鸡,转而卖起了鸡饲料,决定要做一个不一样的经销商,为养殖户们提供最好的服务,解决他们在养殖中的诸多麻烦。
传统的养鸡模式是从小养到大,养殖周期长,到了后期,一旦销路不畅,就意味着要增加许多的喂养成本,增加了养鸡的风险性。李建刚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方考察,建议养殖户们养童子鸡。童子鸡又称仔鸡,是指重量在两斤到三斤半之间的肉鸡。一般生长周期在40到50天之间。童子鸡一养成,立即就开始销售,缩短了养殖周期。童子鸡的养殖,不仅回避了传统模式的风险性,而且还增加了养鸡的经济效益。
经过几年的培育,水口镇一带,现已成为了主要的童子鸡养殖基地,所需要的鸡苗数量很多。为了及时将从外地进回来的优质鸡苗送到养殖户手里,李建刚常常要奔走在全国各地。这一次,李建刚是在广西桂林选定的鸡苗,空运。李建刚说,成本高一点没关系,主要是要保证鸡苗的优质、成活率高和运输时间缩短。除了给养殖户提供鸡苗和饲料,李建刚还提供养鸡的技术指导,帮忙联系童子鸡的买家。
在乡亲们眼里,李建刚为人忠厚老实,对待每位顾客都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诚恳认真。渐渐地,李建刚不仅赢得了养殖户们的信任,也让饲料销售上的竞争对手们服气。
李建刚为养鸡户们提供从“鸡苗——饲料——技术服务——成品销售”一条龙的养殖服务,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得养鸡变得不再麻烦,许多农户都开起了养鸡场。李建刚通过优质的养鸡服务,带动了水口镇养鸡业的发展。
现在,水口镇已经是乐山市乃至整个四川省闻名的童子鸡养殖基地。新近成立的水口镇养鸡专业合作社共有养鸡户100多家,每年养殖销售200多万只童子鸡,销往雅安、内江、宜宾、自贡、重庆、武汉等地,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纯利润近500万元,养殖户平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
养殖户王二娃说,有了“鸡司令”在这里坐镇,大伙养鸡很放心。
二、2012年11月17日《乐山日报》第二版头条:
“毛专家”:带领乡亲同致富
张颖 本报记者 孙雁鸣 文/图
1976年出生的毛勇,是市中区童家镇人。但他当年的创业之路,却是从临近的井研县分全乡开始起步的。
近日,当记者一行见到毛勇时,他和爱人刚从外面办事回来。属龙的他,或许天生就与水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他的水产养殖规模和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地第一人。通过多年的探索和自主创新,毛勇不仅自己致富,还通过成立合作社培训养殖能手、技术指导和联系销售等手段,带动了周围一批农户以水产养殖增收致富。
不怕艰难 敢为人先
毛勇起先是搞饲料经营。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也不见好。寻求原因,毛勇发现是农户们的养鱼技术有问题。1997年,见多识广的他,想放弃饲料经营,从事水产养殖。
2001年下半年,毛勇向亲朋借了两三万元钱,在井研县分全乡选了一块地,挖鱼塘,进鱼苗,开始了他的水产养殖事业。起初,毛勇也并不是很懂养鱼的技术,但是他喜欢思考,善于学习。他听说眉山一带养鱼技术很好,就去眉山登门拜访养鱼户,学习他们的养鱼技术。他自己也很喜欢观察研究鱼的生活习惯,鱼要吃多少,什么时候喂,才长得好。
经过调研,毛勇将水产养殖定位在了特种鱼的养殖上。特种鱼的口感和价格要比传统的四大家鱼好,经济附加值也高。于是,毛勇开始了叉尾■和大口鲶的养殖。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如今毛勇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亩到现在的近600亩,资产从最初借来的几万块钱到现在自己拥有近千万元。可是,毛勇的事业还没有停止,他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在带动乡亲们致富。
热心助人 共同致富
在市中区、井研县交界的童家、白马、分全、纯复一带,水产养殖户们都尊称毛勇为“毛专家”。大家都知道,毛勇的养鱼技术是当地最好的。采访中,一位养殖户说,毛勇不仅养鱼技术好,心地也很好。
知道毛勇的养鱼技术好,很多人都请他去做指导。毛勇很无私,他不觉得乡亲们是在抢自己的生意。他想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养鱼的队伍中来,扩大童家和分全一带的养鱼规模,形成有影响的规模优势,从而提高与其他水产地的竞争实力。
做技术指导毛勇从不收钱,他说和乡亲们都是朋友关系,收钱不仁义。养鱼毛勇有一套自己的经验方法,他知道鱼要吃多少?怎样养鱼才少生病?生病了该吃什么药?怎样挽救生病的鱼?他把这些经验方法都告诉其他养鱼户。
有一次,有两家人养的鱼生病了,毛勇告诉他们,要把生病的鱼和健康的鱼分开,要给生病的鱼吃什么药,多少剂量,还要改善鱼的生长环境。一家人听从了,鱼只死了10%;另一家人没按毛勇的办法去做,最后那家的鱼死了80%,直接亏损了近20万元,后悔不已。
小小发明 安全保障
毛勇喜欢搞一些养鱼的小发明。毛勇发明的混凝土修塘坎和新底洞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使修塘更方便快捷,放水干塘也增加了安全感。“穿皮鞋就能放干水,不用下塘。”毛勇说。
采访中,毛勇带记者去看了他的小发明。传统的鱼塘放水底洞只有30公分左右,每当放水时,所有分散的水就汇聚到一起,水的吸力达到一两千斤,人一下去很容易被强大的水力吸到洞口,不能脱身,被淹死。临近的眉山市仁寿县曾经一年就有4个养鱼的人,不幸丧命于底洞。毛勇想出了办法:他将放水的机关设置在塘坝上,将底洞入水口面积增大4倍,分散水的吸引力;之后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修建一个大的容水洞,作为缓冲区,大大减小水的冲击力,这样一来,放水的人就安全了。“放水时候,只需要将闸门轻轻提起来就可以了。”
毛勇的新发明,很快在当地传开,许多养鱼户按照毛勇的办法将鱼塘的底洞进行了改造。小发明解决了大问题。每逢人们说起这个方法很好,却不清楚是谁发明时,毛勇也没解释,他只是觉得问题解决了就好,谁发明的不重要。
如今,在毛勇的带动和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水产养殖的队伍。市中区童家镇和井研县分全乡一带的养鱼水面,超过了两万亩,年销售的水产品量,在乐山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产值超过2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水产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2012年11月21日《乐山日报》第二版头条:
“和风”吹暖农户心
——记犍为和风生猪专业合作社
王晓秋 本报记者 孙雁鸣 文/图
近日,犍为县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永贵专程前往广州,领回了一块金光闪闪的“2012年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奖牌。该奖项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获此殊荣,是乐山市唯一一家。
11月2日,记者一行闻讯,专程走访了该合作社,采访了载誉归来的郑永贵理事长。
团结互助效益好
今年62岁的郑永贵是犍为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合作社的创建人。他原本供职于犍为供销社。2002年供销社转制,他便回家自己建起了猪场,开始养猪。2003年,他组织起了17家人,一起建立了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2007年,郑永贵到工商局注册登记,这是犍为第一家在工商注册的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实行民主管理。在重大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全体社员利益方面,始终坚持先民主,后集中,再决策,坚持做到民办、民管、民有、民受”郑永贵介绍说。
据了解,合作社在运作中,实行“五统一”模式:即统一引种、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组织销售。最终实现了“强化生猪养殖标准化,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促进市场经营规范化,保障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四化”办社宗旨。
几年来,合作社为社员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组织销售。特别是在社员遇到重大灾难,遭受重大损失时,合作社及时上门关心,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扶持他们重振旗鼓。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有3户养殖户因疫病遭受重大损失,理事会出面协调巨星集团为受灾社员免费赠送种公猪一头、种母猪两头,价值达10000多元。同时合作社也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13000元,大大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据郑永贵介绍,有了专业合作社的保障,以同等价格出售的猪,合作社农户比非合作社农户在每头猪的成本上至少要低5%,合作社真正做到了社员受益的目标。
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社会中,种养殖业属于相对较弱的行业,农民要想单家独户地靠自己去和那些有规模的养殖企业竞争是很难的。因此,在经营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郑永贵告诉记者。他认为,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依靠大集团、大企业,去争取资金,获得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信息资源,才能有持久的收益。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2008年初,合作社与西部最大的养猪企业四川巨星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了“大企业大集团+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09年和2010年,由于受到甲流的影响,社员就从巨星集团获得了57万元的差额补偿。
近年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有了503户社员,遍布犍为各乡镇,其中农民占90%以上,注册资金665万元。有生产用房57500平方米,办公用房300平方米,饲料门市一个,兽药门市一个;饲养PIC、DLY优质母猪3560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7万头,加上饲料、兽药销售,年产值达1.1亿元,带动养殖户1500户,2008年社员分红金额为6.22万元,2009年分红金额为15.4万元。社员和被带动农户平均增收22%。
2004年,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全国供销总社、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评为“百强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乐山市农委授予“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2010年被四川省农委授予“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1年5月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11年8月9日,在全省“两个带动”工作会上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受到了表彰。
目前,合作社正准备与地方合作投资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即在饲养生猪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出售无抗猪肉,发展高效农业、高端农业,通过科技力量,更进一步提高农民收益。